聊天之后的总结:技术岗位除了技术最应该关注公司里的啥……

这是第一个话题,技术岗位除了技术最应该关注公司里的啥……

说在最前面

最近,基于Service的机缘,和很多年轻朋友进行了沟通。让我尝试汇总很多共性的疑惑,共赢,共赢啊。

这是第一个话题,技术岗位除了技术最应该关注公司里的啥……

当然是关心业务啦

我个人的观点是,关注公司的业务,关注公司赚钱的业务,关注公司怎么赚钱的。

越大的公司,越会稀释技术部门的工作和业务之间的关联性,甚至让工程师觉得我在一个 cost center 技术部门主要需要做的是精进自己的技术。

这种想法很容易让人在理解和思考技术决策的时候,理解和思考部门意义的时候,偏离公司核心价值的方向,而对很多事产生误判,也让自己的关键决策和发展出现不必要的损失。

关注业务至少我觉得有如下的好处:

1. 理解自己的技术是在什么业务场景里工作的

同一个技术栈,在不同的行业,不同的场景里,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工程形态,技术生态。理解业务,才能让自己横向的去比较技术在行业里的不同,更立体的建立自己对技术的理解,未来真的需要你做技术选型,架构决策的时候,你的出发点才能是:「选择最合适的技术」,而不是「选择我最熟的技术」。

2. 每个人都应该积累的业务感知

不同行业的企业有完全不同的挣钱方式,在最终汇聚到「公司财务」的领域,都会变成基础的营收,成本,边际,公司账。大部分时候,业务影响「营收」,科技属于「成本」,尽可能的建立自己的全局视角,进行思维训练,未来无论是更换了企业,行业,或者自己创业,这些基本的框架都是有价值的经验。

3. 你的位置和业务的关系

一定要尽量知道,自己的岗位,自己的团队,部门,在公司的整个业务价值链条里,处在什么位置。这样当你面对选择的时候,才能选择更正确的——对公司挣钱更有利的。

误区

我见过很多朋友,在技术部门工作,经常在脱离业务上下文场景里争论技术问题,甚至认为自己的部门,领导,不懂技术,🦐🐔8️⃣搞,而事实上,很多时候技术就是需要为了业务妥协的……

有朋友留言:

你说的这些理论是有假设和前提条件的 假设是我准备在这公司干很久 我如果拿公司当跳板,我管他怎么赚钱的,技术肯定第一位。技术才是我下次安身立命的根本。 你的理论适合于准备把自己和公司中长期绑定的人

不是的,这个是和年轻朋友沟通过程中,他们都表示在浪费了几年职业生涯后,才意后知后觉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。

每个技术人(包括我),刚出道那几年,都认为自己的技术积累是最重要的,业务积累是和公司绑定的,我又不会做很久,非技术性的积累属于浪费我的时间。

真的不是的。

我来展开说说在我目前的认知里,为什么不是。

1)首先,我们来看你的长期职业目标可能是怎么样的?

CTO,CIO?或者能够独当一面的创业(意味着 CEO 或者合伙人)?

任何一个高级管理者或者企业创业者,商业都是你跑不开的知识领域,这些知识领域的底层是通用的(也就是我原帖里提了公司财务的原因)。这些积累,越早,越好,这些积累是可以靠自己学习的知识 + 思维训练,在任何一个技术岗位上都可以积累到的。

2)然后,看在当前公司里的发展

我不完全认可「跳板」公司这个说法,我认可「很多公司的经历,在你的职业生涯里起到了跳板作用」这个更客观的事实。

跳板经历中最优的,绝对是你在一个公司能走到更高的台阶,然后去下一个公司在更大的平台上履职类似的岗位,并逐步承担更重的职责。

一个在一家公司是普通工程师的人,是很难跳槽去另外一家公司当 Lead 的。一个没有在任何一个公司担任 C 字头的高管,是很难去了另外一个公司就可以成为 C 字头的。

  • 大厂工程师可能去小厂成为 Lead
  • 大厂工程师不太可能去别的大厂成为 Lead
  • 小厂 Lead 可能去大厂成为 Lead
  • 小厂工程师不可能去大厂成为 Lead

以上是我认为的大概率事件。

因此,跳板的含义,应该是积累岗位履历,而不是纯粹的积累专业能力。

那么你在一个公司里,哪怕只说短期利益,一定是也要考虑如何晋升,如何获得高绩效,而理解技术的同时理解业务,才能让你少有误区,少走弯路。

3)最后,纯技术发展

其实原贴也说了,技术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不同形态,是很务实的积累技术宽度的一个思路。未来承担更多的技术决策的时候,绝对不是基于技术优劣,偏好的,而是基于业务场景,妥协成本来实现的。

最后

很乱的总结,感谢你读完。
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